媒体报道

新民日报/黄佳琪 27.05.2024-百胜楼 城市阅读节办书展

新民日报/黄佳琪 27.05.2024-百胜楼 城市阅读节办书展

配合第二届城市阅读节,百胜楼书展于25日正式开幕,有书商指销售量增加高达40%。 一年一度的百胜楼书展于25日正式开幕,但早已从22日展开,共计12天至6月2日,书展还迎来了副总理王瑞杰惊喜到访。 今年参展的书商有4家,分别是亚太图书有限公司、友谊书斋与友谊故事屋、友联书局,以及马来西亚的大将文化与季风带文化。百胜楼内也还有其他书局如永新书局、Basheer Graphics Books、大众书局、新华文化事业与Book Point。 百胜楼商联会主席王雅凉受访时表示,原以为百胜楼生意会受到最近新一波冠病病毒来袭,以及六月学校假期的出国热潮影响,但幸好书展仍吸引了不少公众。 受访的参展书商皆认同,书展展开至今,成功带动了百胜楼的人流量,特别是在25日开幕当天,现场特别热闹。友联书局店长叶家维甚至指出,单是开幕那一天的销售量就比平日高出了40%。 同时担任百胜楼商联会副主席的友谊书斋老板宋志忠认为,书展不仅带动生意,也给予参展书商更多空间陈列书籍,方便读者翻阅选书。 大将文化与季风带文化的老板林韦地则说道,今年书展的规模比前年在国家图书馆外举行的来得较小一些,但成本也因此较低。 “我们希望通过参展来表达对推广华文书的支持,并把更多以新马或东南亚一带为主的华文书籍带给本地读者。” 受访书商表示,这次到访书城书展的公众横跨各年龄层,而保健与心理励志的书籍最为热门。  推特别促销延续书展热 书商配合今年的城市阅读节,纷纷推出各种促销活动,让书迷能以折扣价购书。另外,不只为打铁趁热提高书展销售量,有书商还推出其他促销,吸引公众在书展结束后继续光顾。 

新民日报/黄佳琪 27.05.2024-百胜楼 城市阅读节办书展

配合第二届城市阅读节,百胜楼书展于25日正式开幕,有书商指销售量增加高达40%。 一年一度的百胜楼书展于25日正式开幕,但早已从22日展开,共计12天至6月2日,书展还迎来了副总理王瑞杰惊喜到访。 今年参展的书商有4家,分别是亚太图书有限公司、友谊书斋与友谊故事屋、友联书局,以及马来西亚的大将文化与季风带文化。百胜楼内也还有其他书局如永新书局、Basheer Graphics Books、大众书局、新华文化事业与Book Point。 百胜楼商联会主席王雅凉受访时表示,原以为百胜楼生意会受到最近新一波冠病病毒来袭,以及六月学校假期的出国热潮影响,但幸好书展仍吸引了不少公众。 受访的参展书商皆认同,书展展开至今,成功带动了百胜楼的人流量,特别是在25日开幕当天,现场特别热闹。友联书局店长叶家维甚至指出,单是开幕那一天的销售量就比平日高出了40%。 同时担任百胜楼商联会副主席的友谊书斋老板宋志忠认为,书展不仅带动生意,也给予参展书商更多空间陈列书籍,方便读者翻阅选书。 大将文化与季风带文化的老板林韦地则说道,今年书展的规模比前年在国家图书馆外举行的来得较小一些,但成本也因此较低。 “我们希望通过参展来表达对推广华文书的支持,并把更多以新马或东南亚一带为主的华文书籍带给本地读者。” 受访书商表示,这次到访书城书展的公众横跨各年龄层,而保健与心理励志的书籍最为热门。  推特别促销延续书展热 书商配合今年的城市阅读节,纷纷推出各种促销活动,让书迷能以折扣价购书。另外,不只为打铁趁热提高书展销售量,有书商还推出其他促销,吸引公众在书展结束后继续光顾。 

联合早报/尤今 06.07.2022 - 友联与我

联合早报/尤今 06.07.2022 - 友联与我

说起来,我的整个成长历程,都和友联书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其一:购书 从念高中开始,我便养成了逛书局的习惯,友联书局当时设在桥北路,每一个星期天,我总是在那儿由早上一直逗留到下午四五点才离开。 当时,手头拮据,常常上门看霸王书,让我终生铭感的是,门市部主任蔡高深先生从来不假以辞色,他总是默默地放任我,让一个贫穷的学生很有尊严地旅行于文字浩瀚的国度里。有时,对某部书爱不释手,阮囊羞涩的我便鼓起勇气要求蔡先生代我留着,他总是和气地说:“没问题啊!”等到月尾如愿以偿地把书带走时,觉得自己像是翱翔着的一只苍鹰,拥有了整片天空。 上了大学,周末从云南园回家,我依旧是友联书局的常客。这时,从报章杂志赚取的那一笔笔稿费,全部化成了精神的维他命。蔡先生还常常不惮其烦地给我介绍新近运到的书籍,让我先睹为快。 结婚之后,我当然还是友联书局的忠实拥趸。在大腹便便的怀孕期,蔡先生一看到我,总会把一张椅子放在靠窗的地方,温馨地说:“坐着看吧!”我边看边选,每回都欢天喜地地抱着一大摞书回家。 蔡先生这种善待爱书人的大度,使友联书局成了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乐园;他让我明白,不动声色的善意,是能够在日后化为握笔人文字里涓涓的暖意的。 其二:出版 1979年,我在沙特阿拉伯旅居了一年多,陆续在当时的《南洋商报》发表了一系列纪实游记。 有一天,突然接到了友联创办人周立良先生的电话,他开门见山地表示,想要把我这一系列游记出版成书。事情进行得非常顺利,合同签好后,1981年,《沙漠里的小白屋》面世,于同年再版,1983年出第三版。在上世纪80年代,游记文学并不像现在这样蓬勃盛行,但是,别具慧眼的周先生,看到了游记文学在市场里的潜在魅力,也看到了一名作者孜孜不倦的努力,因而积极地提出与落实了出版的计划。 他办事雷厉风行,高度负责任,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1982年游记《缘》面世,1985年游记《南美洲之旅》付梓,1987年游记体小说《沙漠的噩梦》出版。 在合作的过程里,有件事值得一提。 1988年和1991年,台湾希代出版社和中国浙江文艺出版社先后为我推出了繁体版和简体版的《沙漠里的小白屋》。出版社的负责人都是透过其他管道联系我的,没有通知周先生。有一天,我去逛友联书局时,赫然看到《沙漠里的小白屋》三种不同的版本并列于书架——原来周先生向另外两家出版社订购了这部书,排在一起,让读者自行选择。尝鼎一脔,此事清楚地彰显了周先生海纳百川的宽大襟怀。 周先生在80岁退休时,把棒子交给热爱书业的董事经理马晓敏。在网络书业严峻的挑战下,马经理已经拟定了一系列与书籍结合的动态活动,准备带领友联书局走向辉煌的未来。我相信70周年对于充满诚意的友联书局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逗号,它将会绵延无尽地延伸下去……

联合早报/尤今 06.07.2022 - 友联与我

说起来,我的整个成长历程,都和友联书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其一:购书 从念高中开始,我便养成了逛书局的习惯,友联书局当时设在桥北路,每一个星期天,我总是在那儿由早上一直逗留到下午四五点才离开。 当时,手头拮据,常常上门看霸王书,让我终生铭感的是,门市部主任蔡高深先生从来不假以辞色,他总是默默地放任我,让一个贫穷的学生很有尊严地旅行于文字浩瀚的国度里。有时,对某部书爱不释手,阮囊羞涩的我便鼓起勇气要求蔡先生代我留着,他总是和气地说:“没问题啊!”等到月尾如愿以偿地把书带走时,觉得自己像是翱翔着的一只苍鹰,拥有了整片天空。 上了大学,周末从云南园回家,我依旧是友联书局的常客。这时,从报章杂志赚取的那一笔笔稿费,全部化成了精神的维他命。蔡先生还常常不惮其烦地给我介绍新近运到的书籍,让我先睹为快。 结婚之后,我当然还是友联书局的忠实拥趸。在大腹便便的怀孕期,蔡先生一看到我,总会把一张椅子放在靠窗的地方,温馨地说:“坐着看吧!”我边看边选,每回都欢天喜地地抱着一大摞书回家。 蔡先生这种善待爱书人的大度,使友联书局成了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乐园;他让我明白,不动声色的善意,是能够在日后化为握笔人文字里涓涓的暖意的。 其二:出版 1979年,我在沙特阿拉伯旅居了一年多,陆续在当时的《南洋商报》发表了一系列纪实游记。 有一天,突然接到了友联创办人周立良先生的电话,他开门见山地表示,想要把我这一系列游记出版成书。事情进行得非常顺利,合同签好后,1981年,《沙漠里的小白屋》面世,于同年再版,1983年出第三版。在上世纪80年代,游记文学并不像现在这样蓬勃盛行,但是,别具慧眼的周先生,看到了游记文学在市场里的潜在魅力,也看到了一名作者孜孜不倦的努力,因而积极地提出与落实了出版的计划。 他办事雷厉风行,高度负责任,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1982年游记《缘》面世,1985年游记《南美洲之旅》付梓,1987年游记体小说《沙漠的噩梦》出版。 在合作的过程里,有件事值得一提。 1988年和1991年,台湾希代出版社和中国浙江文艺出版社先后为我推出了繁体版和简体版的《沙漠里的小白屋》。出版社的负责人都是透过其他管道联系我的,没有通知周先生。有一天,我去逛友联书局时,赫然看到《沙漠里的小白屋》三种不同的版本并列于书架——原来周先生向另外两家出版社订购了这部书,排在一起,让读者自行选择。尝鼎一脔,此事清楚地彰显了周先生海纳百川的宽大襟怀。 周先生在80岁退休时,把棒子交给热爱书业的董事经理马晓敏。在网络书业严峻的挑战下,马经理已经拟定了一系列与书籍结合的动态活动,准备带领友联书局走向辉煌的未来。我相信70周年对于充满诚意的友联书局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逗号,它将会绵延无尽地延伸下去……

联合早报/陈宇昕 13.06.2022 - 走过70年本地友联另类且低调

联合早报/陈宇昕 13.06.2022 - 走过70年本地友联另类且低调

从1952年来自香港的友联出版社到新加坡设立办事处算起,本地友联书局已有70年历史。由钟宏志撰写的《回望——新加坡友联书局70周年纪念特刊》梳理书店历史,探讨它在社会文化生态方面的历史地位。友联书局董事经理马晓敏受访时谈到书店的经营理念,希望书店能朝百年前进。新一代友联人更积极出击,在线上打造新的“儿童乐园”。 从1952年来自香港的友联出版社到新加坡红灯码头对面国际书店二楼设立办事处算起,本地友联书局已经有70年的历史。 国共内战期间,许多人从中国大陆离散到了香港,1951年几位知识分子创办了友联社,隔年出版《中国学生周报》并迅速扩大版图,经营星马、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与越南版。为了方便星马版的发行,友联到新加坡设办事处。1956年友联正式成立新加坡分部,虽然名字是书报发行公司,但其实也做门市生意,因此才有友联书局与南洋大学同年成立的说法(南大1955年创立,1956年正式开学)。 在冷战的年代里,虽然本地左翼思潮汹涌,中华、商务、上海等经营中国大陆出版物的书店大受欢迎,但南大使用的书籍主要是台湾出版品,专营台湾书的友联虽小,却也找到了立足点。据1966年加入书局的退休职员蔡明英回忆,当年每到周末书店门庭若市,许多是前来购买参考书的南大学生。 友联不仅卖书,也编教材、出版杂志,1955年在新加坡创办的《蕉风》文学杂志(1959年总部移到吉隆坡)对新马文学影响至深,近年更是学者集中研究的对象。去年出版的林春美《蕉风——非左翼的马华文学》,以及今年刚推出由张锦忠、黄锦树、李树枝编辑的《冷战、本土化与现代性》,是华文世界讨论《蕉风》的丰硕果实。无独有偶,日本学者筱崎香织、舛谷锐与山本博之编著的《蕉风·椰雨·犀鸟声》论文集也几乎同时出版。 由前新闻工作者钟宏志撰写的《回望——新加坡友联书局70周年纪念特刊》前个星期六(6月4日)在新加坡书展发布,初探《蕉风》的母体友联,以及新加坡友联书局在社会文化生态方面的历史地位。 钟宏志对本地华文书店历史非常感兴趣,十年前拟好博士论文计划,但因为移居香港,只好搁置。十年后因缘际会,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鼓励友联书局董事经理马晓敏借70周年梳理书店历史,邀请钟宏志执笔。这是钟宏志兴趣所在,不过答应之后才发现,关于书店的资料非常少,许多关键人物如周立良、余德宽等人也已不在世,增加了研究难度。 虽然过去一年钟宏志访问了王健武、奚会暲等元老,但他们叙述的一些细节还无法找到其他材料佐证,加之关于冷战意识形态的课题须要更小心求证,所以并未收入特刊中。 本地友联并不激进 香港友联接受美国亚洲基金会资助,可说是美国反共阵营中的一员,但也因为友联的文人性质,学界常以“第三势力”称之,政治色彩相对淡一些。不过友联《中国学生周报》等刊物接受美元支持,也使得他们在左翼思潮汹涌时期受到一定的批评。钟宏志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当时年轻人去友联买书是现实需要,但个人情感上可能更亲近本地的左翼书店。“有些年长的受访者告诉我,当时他们经过友联,是会绕过的。因为当时的‘进步学生’可能觉得那是不光彩的事情。” 当时左右分明,不过钟宏志认为本地友联并不激进,这可能是因为主事者有着浓浓文化人色彩,而非斗争者,其中包括周立良,每个人都说他很儒雅。马晓敏受访的时候也盛赞周立良是儒商。 钟宏志受访时对友联提出两个关键词“另类与低调”。或许正因为冷战时代意识形态问题很敏感,友联留下来的文献资料并不多,这跟本地其他书店不一样,加上参与者都避而不谈,研究工作难上加难。 在发布会上,钟宏志提到她去年8月5日越洋访问奚会暲老先生的时候,对方建议何不访问曾担任《中国学生周报》总编辑的大学者余英时教授。结果就在与奚会暲谈话结束十分钟后,钟宏志的手机新闻应用便推送了余英时逝世的消息。 “……世事难料,我就这样错过与余先生的一次访谈,错过余先生与友联的交集,而且这个遗憾可能是无法弥补的了。” 如果十年前开始研究,很多答案可能就能从当事人口中得知。虽然钟宏志有许多遗憾,但她认为现在开始研究还是及时的,加上她手上还有很多资料,接下来还会继续深入研究。 书局与时局互为表里 特刊只是梳理了一个框架,友联的历史则是一本大书。钟宏志相信“书局与时局互为表里”,友联从1950、60年代带着浓浓意识形态,到70年代开始淡化,最后成为单纯意义的书店,这一切都跟本地社会发展有关。“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会塑造和影响人的意识和社会文化。书局卖什么书是有立场的,尤其在早期很明显。这也是个有情怀的行业,书局和经营书局的人与读者之间,不只是单纯的商家和顾客的关系。” 这本特刊无意深入当年的意识形态问题是因为钟宏志认为那样处理可能对现在的友联书局并不公平,毕竟时代已经改变了。 如今回过头看,对于左右翼思潮,标签化其实无益于了解时代的复杂性。 在特刊发布会上,李慧玲从宏观角度探讨友联与本地华文阅读生态的关系,召唤读者的情怀;钟宏志分享研究过程的酸甜苦辣;当今掌舵人马晓敏则感叹至今才终于了解友联的历史意义,同时展现友联书局要与时俱进迈向百年的决心。此外,蔡明英、余德宽之女余海琳,作家尤今、陈志锐等人也分享了他们与友联书局的点滴。 本地友联历史三阶段 钟宏志将本地友联历史分成三个阶段:1952至1977年,与香港母体关系密切的阶段。第二阶段是1977至2005年周立良回巢执掌书店期间;1996年是重要的分水岭,周立良买下书店股份,完全脱离香港母体,独立经营。2005年起马晓敏接棒,书店必须接受数码时代挑战的新时期。 友联书局新一代人包括处理门市和订书已经17年的叶家维,以及刚加盟书局不久的吴王原、陆冠豪。相对于蔡明英1966年单打独斗卖出200多套《水牛文库》书籍,或1980、90年代书业的兴盛时期,新一代书店业者必须更积极出击,提供更多额外服务,他们三人如今每周五网上轮流直播介绍新书,给小朋友讲故事。此外,他们也打造新的“儿童乐园”,除了选书,还亲手制作有趣的辅助物,比如一张与书相关的地图或时间表,提供不同的阅读体验。 叶家维受访时说:“现在做书店就是做服务。” 对于友联悠长的历史,加上本地华文阅读总有文化使命等等包袱,三人异口同声表示不受这些影响。 新加坡的友联,最初为发行《周报》而设,后来有了书籍门市也售卖文具,接着配合新马的教育需求出版教科书,并确立销售台湾书籍的品牌。随本地语言文化政策与阅读风气的变化,友联书局也必须做出改变。吴王原说,从前大家对友联的印象就是专营台湾书,但其实现在书店已经朝多元服务发展,除了台湾,还有中国大陆、香港、马来西亚与本地书籍。此外也有文创产品、零食。 陆冠豪这次参与特刊的校对工作,读到马晓敏1995年加入友联第一年就个人做出60万元业绩,如今整个书店要达到这个数字都不容易。“当时真的是读书的年代……读到这些肯定会有压力。” 本地友联的特色 对于未来,资深的叶家维说:“我要做的是,不要让书店太商业化,保留友联的文人特色、人文气质。要传承下去的,其实是这个。” 1981年友联书局搬入百胜楼(书城)三楼,楼下则开设了大人餐厅(1998年结业),周立良也是股东,形成了特殊的文人生活圈。马晓敏追随周立良期间经常和他在餐厅吃炸酱面,吉隆坡《学生周报》主编姚拓来新加坡的时候也都在大人雅聚,马晓敏说:“周先生真的是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此外,当时本地华文文学团体、文人都喜欢在大人餐厅聚会。马晓敏说,书店本来打算直接做一个楼梯连通餐厅与书店,但无法说服当局,只好作罢。...

联合早报/陈宇昕 13.06.2022 - 走过70年本地友联另类且低调

从1952年来自香港的友联出版社到新加坡设立办事处算起,本地友联书局已有70年历史。由钟宏志撰写的《回望——新加坡友联书局70周年纪念特刊》梳理书店历史,探讨它在社会文化生态方面的历史地位。友联书局董事经理马晓敏受访时谈到书店的经营理念,希望书店能朝百年前进。新一代友联人更积极出击,在线上打造新的“儿童乐园”。 从1952年来自香港的友联出版社到新加坡红灯码头对面国际书店二楼设立办事处算起,本地友联书局已经有70年的历史。 国共内战期间,许多人从中国大陆离散到了香港,1951年几位知识分子创办了友联社,隔年出版《中国学生周报》并迅速扩大版图,经营星马、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与越南版。为了方便星马版的发行,友联到新加坡设办事处。1956年友联正式成立新加坡分部,虽然名字是书报发行公司,但其实也做门市生意,因此才有友联书局与南洋大学同年成立的说法(南大1955年创立,1956年正式开学)。 在冷战的年代里,虽然本地左翼思潮汹涌,中华、商务、上海等经营中国大陆出版物的书店大受欢迎,但南大使用的书籍主要是台湾出版品,专营台湾书的友联虽小,却也找到了立足点。据1966年加入书局的退休职员蔡明英回忆,当年每到周末书店门庭若市,许多是前来购买参考书的南大学生。 友联不仅卖书,也编教材、出版杂志,1955年在新加坡创办的《蕉风》文学杂志(1959年总部移到吉隆坡)对新马文学影响至深,近年更是学者集中研究的对象。去年出版的林春美《蕉风——非左翼的马华文学》,以及今年刚推出由张锦忠、黄锦树、李树枝编辑的《冷战、本土化与现代性》,是华文世界讨论《蕉风》的丰硕果实。无独有偶,日本学者筱崎香织、舛谷锐与山本博之编著的《蕉风·椰雨·犀鸟声》论文集也几乎同时出版。 由前新闻工作者钟宏志撰写的《回望——新加坡友联书局70周年纪念特刊》前个星期六(6月4日)在新加坡书展发布,初探《蕉风》的母体友联,以及新加坡友联书局在社会文化生态方面的历史地位。 钟宏志对本地华文书店历史非常感兴趣,十年前拟好博士论文计划,但因为移居香港,只好搁置。十年后因缘际会,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鼓励友联书局董事经理马晓敏借70周年梳理书店历史,邀请钟宏志执笔。这是钟宏志兴趣所在,不过答应之后才发现,关于书店的资料非常少,许多关键人物如周立良、余德宽等人也已不在世,增加了研究难度。 虽然过去一年钟宏志访问了王健武、奚会暲等元老,但他们叙述的一些细节还无法找到其他材料佐证,加之关于冷战意识形态的课题须要更小心求证,所以并未收入特刊中。 本地友联并不激进 香港友联接受美国亚洲基金会资助,可说是美国反共阵营中的一员,但也因为友联的文人性质,学界常以“第三势力”称之,政治色彩相对淡一些。不过友联《中国学生周报》等刊物接受美元支持,也使得他们在左翼思潮汹涌时期受到一定的批评。钟宏志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当时年轻人去友联买书是现实需要,但个人情感上可能更亲近本地的左翼书店。“有些年长的受访者告诉我,当时他们经过友联,是会绕过的。因为当时的‘进步学生’可能觉得那是不光彩的事情。” 当时左右分明,不过钟宏志认为本地友联并不激进,这可能是因为主事者有着浓浓文化人色彩,而非斗争者,其中包括周立良,每个人都说他很儒雅。马晓敏受访的时候也盛赞周立良是儒商。 钟宏志受访时对友联提出两个关键词“另类与低调”。或许正因为冷战时代意识形态问题很敏感,友联留下来的文献资料并不多,这跟本地其他书店不一样,加上参与者都避而不谈,研究工作难上加难。 在发布会上,钟宏志提到她去年8月5日越洋访问奚会暲老先生的时候,对方建议何不访问曾担任《中国学生周报》总编辑的大学者余英时教授。结果就在与奚会暲谈话结束十分钟后,钟宏志的手机新闻应用便推送了余英时逝世的消息。 “……世事难料,我就这样错过与余先生的一次访谈,错过余先生与友联的交集,而且这个遗憾可能是无法弥补的了。” 如果十年前开始研究,很多答案可能就能从当事人口中得知。虽然钟宏志有许多遗憾,但她认为现在开始研究还是及时的,加上她手上还有很多资料,接下来还会继续深入研究。 书局与时局互为表里 特刊只是梳理了一个框架,友联的历史则是一本大书。钟宏志相信“书局与时局互为表里”,友联从1950、60年代带着浓浓意识形态,到70年代开始淡化,最后成为单纯意义的书店,这一切都跟本地社会发展有关。“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会塑造和影响人的意识和社会文化。书局卖什么书是有立场的,尤其在早期很明显。这也是个有情怀的行业,书局和经营书局的人与读者之间,不只是单纯的商家和顾客的关系。” 这本特刊无意深入当年的意识形态问题是因为钟宏志认为那样处理可能对现在的友联书局并不公平,毕竟时代已经改变了。 如今回过头看,对于左右翼思潮,标签化其实无益于了解时代的复杂性。 在特刊发布会上,李慧玲从宏观角度探讨友联与本地华文阅读生态的关系,召唤读者的情怀;钟宏志分享研究过程的酸甜苦辣;当今掌舵人马晓敏则感叹至今才终于了解友联的历史意义,同时展现友联书局要与时俱进迈向百年的决心。此外,蔡明英、余德宽之女余海琳,作家尤今、陈志锐等人也分享了他们与友联书局的点滴。 本地友联历史三阶段 钟宏志将本地友联历史分成三个阶段:1952至1977年,与香港母体关系密切的阶段。第二阶段是1977至2005年周立良回巢执掌书店期间;1996年是重要的分水岭,周立良买下书店股份,完全脱离香港母体,独立经营。2005年起马晓敏接棒,书店必须接受数码时代挑战的新时期。 友联书局新一代人包括处理门市和订书已经17年的叶家维,以及刚加盟书局不久的吴王原、陆冠豪。相对于蔡明英1966年单打独斗卖出200多套《水牛文库》书籍,或1980、90年代书业的兴盛时期,新一代书店业者必须更积极出击,提供更多额外服务,他们三人如今每周五网上轮流直播介绍新书,给小朋友讲故事。此外,他们也打造新的“儿童乐园”,除了选书,还亲手制作有趣的辅助物,比如一张与书相关的地图或时间表,提供不同的阅读体验。 叶家维受访时说:“现在做书店就是做服务。” 对于友联悠长的历史,加上本地华文阅读总有文化使命等等包袱,三人异口同声表示不受这些影响。 新加坡的友联,最初为发行《周报》而设,后来有了书籍门市也售卖文具,接着配合新马的教育需求出版教科书,并确立销售台湾书籍的品牌。随本地语言文化政策与阅读风气的变化,友联书局也必须做出改变。吴王原说,从前大家对友联的印象就是专营台湾书,但其实现在书店已经朝多元服务发展,除了台湾,还有中国大陆、香港、马来西亚与本地书籍。此外也有文创产品、零食。 陆冠豪这次参与特刊的校对工作,读到马晓敏1995年加入友联第一年就个人做出60万元业绩,如今整个书店要达到这个数字都不容易。“当时真的是读书的年代……读到这些肯定会有压力。” 本地友联的特色 对于未来,资深的叶家维说:“我要做的是,不要让书店太商业化,保留友联的文人特色、人文气质。要传承下去的,其实是这个。” 1981年友联书局搬入百胜楼(书城)三楼,楼下则开设了大人餐厅(1998年结业),周立良也是股东,形成了特殊的文人生活圈。马晓敏追随周立良期间经常和他在餐厅吃炸酱面,吉隆坡《学生周报》主编姚拓来新加坡的时候也都在大人雅聚,马晓敏说:“周先生真的是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此外,当时本地华文文学团体、文人都喜欢在大人餐厅聚会。马晓敏说,书店本来打算直接做一个楼梯连通餐厅与书店,但无法说服当局,只好作罢。...

The Straits Times/Toh Wen Li 12.06.2022 - Union Book Co goes down memory lane in its 70th years

The Straits Times/Toh Wen Li 12.06.2022 - Union...

Among Chinese-literate Singaporeans of a certain vintage, the name Union Book Co - You Lian Shu Ju in Chinese - will ring a bell. The Bras Basah Complex bookstore has...

The Straits Times/Toh Wen Li 12.06.2022 - Union...

Among Chinese-literate Singaporeans of a certain vintage, the name Union Book Co - You Lian Shu Ju in Chinese - will ring a bell. The Bras Basah Complex bookstore h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