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
伊朗的灵魂:革命、反美、神权政府,1979年后伊朗知识分子的挣扎与奋斗
伊朗的灵魂:革命、反美、神权政府,1979年后伊朗知识分子的挣扎与奋斗
Regular price
$65.00 SGD
Regular price
Sale price
$65.00 SGD
Unit price
/
per
ISBN:9789862625743
作者:劳拉‧席科尔
出版社:猫头鹰
【内容简介】
伊朗,曾经的波斯霸主、伊斯兰世界中心,近年却被指控为宗教狂热、恐怖主义的温床。
1979年革命后,从世俗政府走向神权统治,从亲美走向反美,近年更因核协议与势力扩张受国际关注,究竟伊朗人民在想什麽,又真的想往哪裡去?
1979年伊朗发生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一夕之间从亲美的世俗国家变身成西方国家眼中保守封闭、宗教狂热、恐怖主义的温床。有人说,这是美国刻意操弄的刻板印象,但为何伊朗国内却有许多不满的声音?本书作者亲访伊朗的知识份子与异议人士,重述伊朗革命后四十年的历史。带领读者一起探索,这些宗教思想家、政治人物、文人、记者、社会运动份子和一般民众,用尽全力思索,不顾一切奋力与自身政府对抗,究竟是为了换来一个怎样的未来?
◎伊朗专家陈立樵(辅大历史系副教授)专文导读
◎崔进揆(中兴国际政治研究所副教授)专文介绍伊朗政治制度与美伊关係二十年
◎《我们最幸福》作者芭芭拉‧德米克、《纽约时报》传奇书评人角谷美智子盛讚
◇伊朗如何从亲美到反美?
伊朗曾是中东最西化、亲美的国家,但在开放自由的表象背后,却是英美的政治干预与经济剥削,当伊朗人过著贫苦的生活。为了赶走外来势力、改变国家,1979年爆发了伊斯兰革命,推翻亲美的巴勒维王朝,极度反美的领导人何梅尼上台。不久,发生了美国大使馆人质事件使美国与伊朗正式决裂,伊朗就此走向国际孤立,经济封锁之路。
◇神的统治之下为何不是乐土?
1979年伊朗革命后,建立起现代世界罕见的神权国家。以伊斯兰教士为主的“法基赫”成为世俗政府背后的决策力量。在他们的主导下,一度男性必须蓄鬍来证明自己的信仰,女性则都得戴上头巾,革命前的比基尼海滩已成遥远的过去。社会杜绝来自西方娱乐,年轻男女并肩而行就可能遭遇盘问。此外,1980年代起伊朗更多次投入战局,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让伊朗青年在伊拉克前线流乾了鲜血,经济也走向混乱局面。
◇天堂在哪裡?
面对国际的孤立、经济的困境,有人认为伊朗若要晋身为已开发国家必须採纳西方价值,但西方文化中的自由,与伊斯兰传统要求信众的克制,似乎又背道而驰。对政府的不满、该选择哪条路线前进,都是伊朗知识分子不断苦思的问题。虽然,他们自认“没有任何人试图推翻伊斯兰共和国”,但伊朗政府却以反美为武器对这些“异议分子”监视、盘查、拷问,或以通敌罪名入狱。而这些异议分子确实也受到以美国为主的国际社会支持,外界以声援他们来打击伊朗政府。可以说,不论革命前或革命后,伊朗仍无法摆脱美国的影响。
本书将以这些“异议分子”为主角,重看伊朗近40年的历史,深入了解伊朗人所追求的未来究竟是什麽。这不只是他们的个人故事,更是一个国家及其人民努力寻求改变的过程。今日的伊朗也许不是个快乐的天堂,但那些为了国家努力的个人,却值得我们致以敬意。
作者:劳拉‧席科尔
出版社:猫头鹰
【内容简介】
伊朗,曾经的波斯霸主、伊斯兰世界中心,近年却被指控为宗教狂热、恐怖主义的温床。
1979年革命后,从世俗政府走向神权统治,从亲美走向反美,近年更因核协议与势力扩张受国际关注,究竟伊朗人民在想什麽,又真的想往哪裡去?
1979年伊朗发生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一夕之间从亲美的世俗国家变身成西方国家眼中保守封闭、宗教狂热、恐怖主义的温床。有人说,这是美国刻意操弄的刻板印象,但为何伊朗国内却有许多不满的声音?本书作者亲访伊朗的知识份子与异议人士,重述伊朗革命后四十年的历史。带领读者一起探索,这些宗教思想家、政治人物、文人、记者、社会运动份子和一般民众,用尽全力思索,不顾一切奋力与自身政府对抗,究竟是为了换来一个怎样的未来?
◎伊朗专家陈立樵(辅大历史系副教授)专文导读
◎崔进揆(中兴国际政治研究所副教授)专文介绍伊朗政治制度与美伊关係二十年
◎《我们最幸福》作者芭芭拉‧德米克、《纽约时报》传奇书评人角谷美智子盛讚
◇伊朗如何从亲美到反美?
伊朗曾是中东最西化、亲美的国家,但在开放自由的表象背后,却是英美的政治干预与经济剥削,当伊朗人过著贫苦的生活。为了赶走外来势力、改变国家,1979年爆发了伊斯兰革命,推翻亲美的巴勒维王朝,极度反美的领导人何梅尼上台。不久,发生了美国大使馆人质事件使美国与伊朗正式决裂,伊朗就此走向国际孤立,经济封锁之路。
◇神的统治之下为何不是乐土?
1979年伊朗革命后,建立起现代世界罕见的神权国家。以伊斯兰教士为主的“法基赫”成为世俗政府背后的决策力量。在他们的主导下,一度男性必须蓄鬍来证明自己的信仰,女性则都得戴上头巾,革命前的比基尼海滩已成遥远的过去。社会杜绝来自西方娱乐,年轻男女并肩而行就可能遭遇盘问。此外,1980年代起伊朗更多次投入战局,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让伊朗青年在伊拉克前线流乾了鲜血,经济也走向混乱局面。
◇天堂在哪裡?
面对国际的孤立、经济的困境,有人认为伊朗若要晋身为已开发国家必须採纳西方价值,但西方文化中的自由,与伊斯兰传统要求信众的克制,似乎又背道而驰。对政府的不满、该选择哪条路线前进,都是伊朗知识分子不断苦思的问题。虽然,他们自认“没有任何人试图推翻伊斯兰共和国”,但伊朗政府却以反美为武器对这些“异议分子”监视、盘查、拷问,或以通敌罪名入狱。而这些异议分子确实也受到以美国为主的国际社会支持,外界以声援他们来打击伊朗政府。可以说,不论革命前或革命后,伊朗仍无法摆脱美国的影响。
本书将以这些“异议分子”为主角,重看伊朗近40年的历史,深入了解伊朗人所追求的未来究竟是什麽。这不只是他们的个人故事,更是一个国家及其人民努力寻求改变的过程。今日的伊朗也许不是个快乐的天堂,但那些为了国家努力的个人,却值得我们致以敬意。